24

周四

201910

>

 快讯

  • 森马服饰:2025一季度净利润2亿元,同比下降38%

    4月28日,森马服饰披露一季报,2025年第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30.79亿元,同比下降1.9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14亿元,同比下降38.12%。从资产方面看,公司报告期内,期末资产总计为187.95亿元,应收账款为12.17亿元;现金流量方面,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1.53亿元,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为38.43亿元。


    1天前
  • 斯凯奇:2025第一季度营收24亿美元,同比增长7.1%

    由于全球贸易政策带来的经济不确定性,斯凯奇撤回了2025财年的业绩指引。尽管撤回业绩指引,但斯凯奇第一季度销售额仍增长了7.1%,达到24.1亿美元,略低于分析师预期的24.3亿美元。第一季度利润从去年同期的2.066亿美元降至2.024亿美元,但每股收益从1.33美元升至1.34美元,高于分析师预期的1.17美元。欧洲、中东和非洲地区销售额增长14%,美洲地区增长8%,而中国市场销售额同比下降16%。


    1天前
  • 伊利开拓新品类,入局婴儿水

    4月27日,伊利金领冠在长白山举办泉爱宝贝婴儿水新品发布会,发布宝宝专属饮用低钠淡矿水,标志着这家乳业巨头正式进军婴幼儿饮用水领域。据悉,伊利泉爱宝贝婴儿水选用长白山松花泉水源,并采取瞬时高温灭菌工艺、4重微米级过滤系统。值得注意的是,伊利并未将这款婴儿水视作简单的快消品,而是纳入金领冠品牌旗下与奶粉冲泡场景形成强关联,进而对接母婴群体的实际需求。


    1天前
  • 「泡泡玛特」登顶美国 AppStore 购物榜

    4月25日,泡泡玛特App登顶美国App Store购物榜,这也是该官方应用在购物榜的首次登顶,并一跃成为App Store免费总榜的第四名。(北京日报)

    1天前
  • 美国电商平台集体提价

    近期特朗普关税政策导致全球贸易紧张局势加剧,商家运营成本上升。据美国媒体4月25日报道,美国亚马逊等电商平台上不少商家已经开始提高商品的售价。根据一家价格分析机构提供的数据,自4月9日以来,美国亚马逊网站上近1000种商品的价格出现明显上涨,涵盖服装、家居用品、电子产品和玩具等多个类别,平均涨价幅度接近30%。包括Temu、希音等多个跨境电商平台均已发布公告称,由于“近期全球贸易规则及关税变动”导致运营成本上升,将从4月25日开始实施价格调整。社交媒体上也有大量美国网友感叹道,一夜之间购物车里的东西都变贵了。 (央视财经)

    1天前

 母婴行业观察

从1亿到80亿,舍弃自有品牌的「大江生医」,如何在代工领域闯出一片天?

产业

小六

阅读数: 4369

( 0 )

( 0 )

( 0 )

2024-05-11 10:27

导读:本期将拆解全球营养品代工龙头大江生医(中国台湾),解析从贸易商转型ODM再转型到CDMO的大江生医怎样摸索出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在营养品领域占据一席之地?


图片


代工之路 一波三折


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台湾地区经济快速增长,看到国际贸易行业发展机遇的杨武男成立了大江兴业即大江生医的前身,从事进出口贸易业务。1999年,大江兴业成立了生医事业部,开始布局潜力凸显的营养健康食品赛道。


大江兴业先是尝试自创品牌,不过销量不佳,也是在这一阶段时间,大江生医发展过程中另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来到这家公司,他便是大江生医的现任董事长林咏翔(2002年加入)。


当时作为业务员的林咏翔建议公司应该转型ODM而不是做品牌,因为大江兴业在贸易方面积累深厚、更为擅长,对原料和B端客户的了解也比较深入。创始人杨武男力排众议,决定让林咏翔先尝试一番。


很快,2003年,大江兴业生医事业部就实现了营收破亿(1亿新台币折合当年汇率约人民币2478千万元)。根据林咏翔之前在媒体采访时透露的数据,大江生医在2002年到2009年间,营收同比几乎每年都能达到100%~200%的增长。转型营养保健品ODM代工成功后,公司在2005年正式更名为大江生医;同年,大江生医还在中国上海成立了分公司——上海百岳特。


但随着营养品赛道玩家增多、竞争加剧,2010年左右,大江生医再次遇到挑战——没有构建起竞争壁垒、关键原料依赖进口、可替代性较高的大江生医被竞争对手们低价抢走了不少客户,营收遇到增长瓶颈。


林咏翔再一次提出关键性建议:成立研发部,自研配方和原料,打造竞争力,摆脱同质化和价格战。历经两次组建研发部门失败后,大江生医终于以校企合作模式成功组建起自己的实验室(明日实验室),正式走上营养品原料研发、生物整合设计(IBD)之路。大江生医也逐渐由ODM(委托设计代工)模式转型成CDMO(委托研究开发、生产服务)模式。


从香蕉皮、花生外皮、蛋壳膜到未成熟的青枣、母乳,大江生医开始从不计其数的生物资源中寻找提炼有价值的可制作营养品的原料。2014年,大江生医的原料渗透率达到50%,换句话说大江生医一半的代工产品运用的是其自研开发的原料。2018年,大江生医还发布了原料检测层面的全自动生物挖矿技术(Bio-Resource Data Mining),将原料研发效率提升70倍。截止目前,大江生医已开发有上百种原料,菌株储备近5000种。


图片


另外,在搭建原料研发团队的过程中,大江生医还开启了基因医学业务布局,成立大江基因。其实,不止大江生医,近年来随着大众健康意识的提升和营养消费需求的细分化,基因检测技术正在被越来越多的营养品企业利用起来,为消费者提供更具个性化的营养保健品补充方案。


年开发新品超700种

高效能否兼顾高质?


一款营养品的研发,原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虽然创新原料能发挥新的功效作用、优质原料能提高产品品质,但配方、剂型的作用同样关键,大江生医和其他头部营养品代工厂一样,早已开卷配方、剂型方面的研发和创新。


配方方面,大江生医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共设有12家科学实验室,分属于大江生医研究中心和基因医学研究中心两大中心,基于此,2021年-2023年,大江生医实现累计开发超2100款新产品,其中大江生医中国研发团队、北美团队、欧洲团队、东南亚团队、大洋洲团队分别开发有628种、432种、416种、541种、122种产品。


图片


大江生医新品开发速度快,覆盖的品类类型也是多样,既涉及矿物质、维生素、鱼油等基础营养,也涵盖关节养护、护眼、护发、护肝、口腔保健、安神纾压等不同身体部位保健,还包含益生菌、抗过敏、运动营养、排毒瘦身等热门功效。


剂型方面,除了胶囊、片剂、粉剂等传统剂型外,大江生医还布局了口服液、滴剂、液态包、PET包装饮料、利乐包装饮料、果冻、蛋白棒、综合营养包、跳跳糖等新型剂型。2023年底大江生医50ml饮品和750ml饮品月产能分别已至1000万瓶和192万瓶,胶囊、粉剂的产能分别可达180万粒、5860万包(条)。


消费者的需求方向和细节多变,但唯一不变的就是希望营养保健食品确实能发挥其功效,实现对身体的养护。对生产者来说,如何确保循证有效尤为关键:大江生医选择与医学院校合作,以IRB临床人体实验的方式证明产品的有效性。为了提高用户对有效成分的吸收效率,大江生医还专门开发了“双营”等技术,并不断迭代升级。在技术储备上,大江生医目前已累计了900余项专利。


但与此同时,外部环境的变幻莫测,也使得大江生医在近几年遇到了不少挑战。


根据大江生医最新永续报告等数据,2019年-2023年,大江生医的营收分别为95.6亿、82.2亿、85.8亿、74.3亿、80.16亿(单位新台币),主要是受新冠疫情影响,中国市场客户新品开发延迟,随着加码欧美市场、重新发力中国大陆地区市场的措施落地,其营收表现正在逐渐好转中。


此外,大江生医也面临着更强劲的竞争对手挑战,比如同样上市的营养品代工企业仙乐健康和百合股份在2019年-2023年营收一直稳步增长。


如何更快的适应外部环境和市场变化,对每个企业来说都是一道必答题。大江生医能否延续昔日的精彩,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文章来源:母婴行业观察




版权声明:转载母婴行业观察的原创文章,需注明文章来源以及作者名称。公众号转载请联系开白小助手(微信号:zhangxiaoxian1015)。违规转载法律必究。


扫描二维码,第一时间获取母婴行业的资讯和动态。
从此和母婴行业观察建立直接联系。

相关推荐

参与评论

登录后才可以留言!

本栏目文字内容归myguancha.com所有,任何单位及个人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使用。

Copyright © 母婴行业观察 |  京ICP备12043030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