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周四

201910

>

 快讯

  • 京东美团饿了么等外卖平台被约谈

    日前,市场监管总局会同中央社会工作部、中央网信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商务部,针对当前外卖行业竞争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约谈京东、美团、饿了么等平台企业。要求相关平台企业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规定,严格落实主体责任,主动履行社会责任,加强内部管理,合法规范经营,公平有序竞争,共同营造良好市场环境,切实维护消费者、平台内经营者和外卖骑手的合法权益,促进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有序发展。

    2小时前
  • 618已全面开启

    根据京东公布的618大促节奏,今年京东采取“双促销”模式。5月13日晚8点至5月28日24点,京东设置了“心动购物季”活动,期间有超级秒杀日、惊喜日等活动。到了5月31日晚8点,进入京东618大促的开门红阶段,直至6月3日23点59分。这之后为6月4日至6月15日19点59分的专场期、6月15日晚8点至6月18日23点59分的高潮期和19日、20日两天返场期。此外,拼多多本次618大促活动时间暂定为从5月13日开始,至6月20日结束,比去年开始时间提前了一周。2025年“抖音商城618好物节”也于5月13日0点率先上线,平台推出立减15%、一件直降等系列优惠活动。抖音电商投入百亿消费券,补贴爆款好物,用户每人最高可领2280元。首轮消费券将于5月13日0点至5月16日24点发放。
    2小时前
  • 李子园拟进军奶粉市场

    5月13日,李子园披露的投资者活动关系记录表显示,2025年计划进军奶粉及乳制品生产销售领域,通过向上游产业链延伸,以确保奶粉原材料的稳定供应。李子园在2024年报中表示,公司含乳饮料的原材料主要通过直接或间接向恒天然进口取得。由于奶粉价格受自然环境、奶牛存栏量、供求关系、贸易政策等因素影响而波动,公司还面临着控制成本的挑战。除了布局奶粉业务,李子园还在推进植物蛋白饮品和高维生素含量水两个新系列。(北京商报)

    2小时前
  • 养乐多称中国销售现企稳迹象

    日前,养乐多本社(Yakult)公布了截至2025年3月31日的财年合并财务业绩,综合收益较上一年度下降42.2%。在中国市场方面,该公司表示,虽然市场复苏迟缓和消费低迷等情况持续,但公司以“养乐多蜜桃风味(含铁)”为核心,通过加强“乳酸菌代田株”的价值传播活动及开拓新客户等举措,努力推动销售额回升;此外,作为业务重组的一环,公司于去年12月启动上海益力多乳品有限公司的解散程序,并实施该公司上海工厂的闭厂等措施,以推进经营效率的提升。在同日发布的中期经营计划(2025年至2030年)中,养乐多表示通过推出新产品、开展促销活动、推进结构改革等各项举措,中国市场下滑态势得到遏制,已现企稳迹象。(公司发布、小食代)

    2小时前
  • 认养一头牛推出专业儿童品牌“哞星人”

    5月13日,乳业品牌认养一头牛发布旗下专业儿童品牌“哞星人”。从产品来看,此次“哞星人”发布了A2型儿童纯牛奶系列新品,包含A2型儿童纯牛奶、A2型有机儿童纯牛奶以及A2型娟姗儿童纯牛奶3个系列,适合儿童年龄段为1岁-12岁。有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儿童牛奶市场规模为372亿元,未来预计以5.6%的年复合增长率继续增长,预计2027年儿童牛奶市场规模将达到469.6亿元。

    2小时前

 母婴行业观察

【独家】亲宝宝创始人:产品怎么做才能一点突破

产业

行行

阅读数: 3413

( 0 )

( 0 )

( 0 )

2015-11-07 16:17

导读上期母婴商学院做客嘉宾冯培华,亲宝宝创始人。在微信群和小伙伴们分享了主题为《产品怎么做才能一点突破》的课程。多年产品研发经验,倾囊分享,课程含金量十足。关于做产品,八个原则至关重要:1、刚需原则,2、高频原则,3、一开始就考虑商业模式......8、做细分领域的No.1。错过了直播的同学,今天的干货整理一定要看!
下面,我要讲讲这几年总结出来的一些做产品的原则。 我们开始做一个新的产品,有各种各样的情况,有的是因为大公司战略布局,有的因为老板受到了一点刺激,有的是因为穷吊丝想创业…等等。无论是哪一种情况,我认为以下这些至关重要: 第一,刚需原则 产品必需满足一个用户的刚性需求,是用户真正需要。这一点经常讲,大家还是要注意。我认为这是最重要的事情,很多的产品在一开始就注定要死掉,不夸张的说,在互联网行业,至少50%的产品死在需求问题。而伪需求的产生,大部分是因为老板,那个发起产品的人。哈哈,大家注意了,老板是最大的问题,Boss一般很难被其他人影响,所以死在需求的问题,基本无解,大家明白这一点就可以了。所以大家明白了吧,我们经常白忙,就是因为老板头脑发晕。 如果你是那个做决策的人,一定要慎重,在把一个idea变成一个产品时,不要太自信,有让你激动不已的想法时,一定要放一放,多想想,考虑周全。还有就是,如果你想创业,千万千万不要走2VC的路,有太多的人因为VC的一句话,一篇文章,就一头扎进一个项目,做了半年发现,想象很美好,实际很残酷,用户不鸟你。 鉴别刚需的一个通用的方法是反复对产品细节推演,把用户使用场景的每一个细节搞清楚,找出其中的各种问题。这里讲一个我自己的经历:去年,我一个朋友想做一个线上教育的O2O平台,我们一起推演了两个月,刚开始,觉得这个是千亿市场,非做不可。到第三个碰头,发现其中有一个问题走不下去,到第6次讨论时,发现这个需求根本不存在,因为用户在家门口就解决了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根本不需要一个什么线上平台。所以,反复推演产品的用户场景非常重要。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反复推演产品的用户场景非常重要,反复推演产品的用户场景非常重要,反复推演产品的用户场景非常重要。把伪需求掐死在萌芽状态。所以,大家一定要找刚需。 第二,高频原则 我在这里并没有说低频的产品不能做,而是指如果你要去做一个APP,你的产品必需是一个用户高频使用的产品,这个也是很多APP死掉的主要原因。大家一定要记住,低频应用和服务不能做成APP,而应该是基于Web或微信公众号。 在今天,让用户下载一个APP的成本已经高得离谱了,如果是低频应用,你很难收回推广成本。这一点也非常重要,大家如果做APP一定要考虑使用频次。 第三,一开始就考虑商业模式 这一点,我也认为很重要。我们做产品不是为了公益,到最后必须要有正向的盈利方式,无论是羊毛出在猪身也好,直接向用户收钱也好。我刚开始考虑做一个面向家庭的相册服务,但是算来算去,发现这个行不通,一个是刚才所说的使用频次太低 ,另一个问题就是无法植入盈利方式。 所以,我们要做能挣钱的产品。今天,一味烧钱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亲宝宝也在加快实践广告、电商这些盈利模式。这是冬天大家更要注意的事情。 第四,从点开始 从点到面去做产品,刚开始千万不要做一个功能齐全,面面俱到的产品。我们要从最核心的需求点开始做,只要这个点相关的功能实现了,就可以拿出去了。根据2-8原则,一个成熟产品的20%功能满足了用户80%的需求,其它80%都是锦上添花的东西,可能还有很多是画蛇添足。所以,先做一个最小集合,满足用户核心功能,让用户去用,验证产品的想法,及时得到用户反馈,不要在意完整性。 这也一点很多人不会注意,其实很重要,从点开始做。我之前公司有一个产品做了一年多,做得非常精美,功能面面俱到,结果就这么死了。等出来时,市场已经不是当初的市场了,天下最可怜的是加班无数的程序员,老把大把时间浪费在这种项目上。其实一个公司80%的人在做这种事情。 做好的产品就像搭帐篷,从点开始,就是先把帐篷的支柱搭起来,中心支柱越高越强,帐篷越稳越大,核心支柱坚起来之后,才可以撑起空间,增强周边功能,非核心周边产品等。你也可以想成是一个树,必需要有主干。 这是第四点,从点开始做,先把核心需求拿给用户。我们做亲宝宝时,只有四个人,做了很小一个功能集合,就给用户了,数据不错,就开始进化。 第五,快速迭代开发 在亲宝宝,我们平均一个月要出两个以上版本。我们把要做的事情,切割成很多功能点,每一个功能点确保能在一个星期内完成。通过快速迭代的方法,我们保证每一次版本更新只做有限的代码改动,这个方法很有效果。很多之前遇到的软件开发中常见问题都不见了,比如说产品的质量、稳定性,计划延迟,团队运作效率等。采用快速迭代团队像一部快速运作的机器,每一个环节都可以衔接的很好。快速迭代有专门的书讲得很好,比如《精益创业》,大家有兴趣可以去看看。 从点开始,快速迭代的方法论可以让你把想法凝聚成一个最精简的产品,用最小的成本得到对用户最有价值的认知,论证最初的原型,从而发展成快速成长的产品,然后再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再迭代、再实验、再学习、再爆发,发展壮大。 第六,把产品做简单 一种符合人性的简单。“简单”是一种非常苛刻的要求,我们这种受过一点大学教育的工科生,脑袋是强逻辑思维模式,总要滴水不漏、总要支持所有可能,最后的结果就是一个巨复杂的产品界面。所以简单对于我们这种聪明人来说真是非常难。 如何把产品做简单呢?根据张小龙的说法有以下几点: 1、产品经理是站在上帝身边的人,应该像上帝那样了解人性,制定规则,让用户 按照这个规则运转。所以,给用户所有可能是错误的做法。 2、让用户对产品产生贪,产生痴。我们在研究人性,而不是研究产品的逻辑。 3、一个产品只能有一个定位,或一个主线功能。 了解人性、做减法、制定规则、抛弃逻辑、清晰产品定位这些是让产品变简单的关键。要记住,用户是通过直觉使用产品,而不是逻辑。 这里强调一下:直觉,直觉,直觉,三遍。 关于这一点,我们自己的产品经理也老找不到要点,老担心逻辑有问题。其实做产品不讲逻辑,只讲直觉,对与错不用思考,你一眼看过去错的,对的,就应该很明白。所以,简单的方法是把自己当作傻瓜来做产品。 大家注意一下:简单\直觉,两个关键词。 第七,专注 正真的创新和成功来自专注,我们在做产品时,很容易失去焦点,不够专注。大家要记住,去罗马的一个最笨的方法是一直向着罗马的方向前进。只要原始需求是刚需,是符合人性,符合社会需求的东西,只要坚持下去,每天进步一点点,总会有成功的一天。 上几个星期,听了逻辑思维的老罗的一个演讲,其中有一点在我的脑袋中留下了深刻印象,他说我们要做时间的朋友,你只要在一个方向上面坚持不懈,总有成功的一天。 我这里还有一个案例可以分享给大家,是我在商业价值的微博上面发现的: 【扬基蜡烛:百亿“小公司”】蜡烛怎么看都像是夕阳产业,但扬基蜡烛缺在2012年完成8.44亿美元的销售额。 因为它并不是在做一种关于蜡烛的生意,它在不断向人们售卖关于香味的家居生活方式,也借助精致的销售和数字手段将生活品质推向极致。这个案列说明一个问题,真正的创业和产品人一定不是那种每天心烦气躁,到处找好方向,跟风的人,一定是那种在自己认定的方向上面坚定向前的人。他们在创业初期,雷打不动的日复一日做精一个对用户有价值的产品。 总体来说中国人现在过的生活还比较粗糙,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有很多产品升级的空间。我想这就是“一点突破”的机会。 第八, 做细分领域的No.1 今天,我们已经很难一步登天去做一个微信,但是,很多细分领域等待着我们去开发,只要能成为细分领域的No.1,你的公司就是一个几亿美元的好公司。这个成就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已经非常了不得了,所以,我们要去找自己专长的方向,那些你可以做成No.1的刚需。 我做亲宝宝,也是遵循这样的原则,我们并没有想做一个100亿的公司出来,先成为一个可以活下去的小公司就不错了。我们一直力求把成长记录这个点从用户的原始需求开始,做到极致,成为国内的No.1。我们在做产品的过程中,一定要把这个观念灌输到团队成员的骨子里面,一开始就以最高标准要求自己,要求所有人。告诉大家,我们就是最好的,必需是最好的,“得过且过” 不可能有好产品。这是产品成功的基本原则。刚需的产品,只要是No.1,还有不成功的道理?所以做一个细分领域的No.1,这也是“一点突破”。 精彩问答: @察纳雅言:您刚才说用户场景细节问题考虑周详都注重哪些方面呢? 新产品如何在体验中脱颖而出呢?除了试用装什么方式能让用户深刻记忆~植入顾客脑印象~ 冯培华:应用场景的细节,不同应用真的完全不一样,这也是需要非常强专业知识的地方。比如说做电商和做社区应用就完全不一样。“新产品如何在体验中脱颖而出呢?” 这一点我认为最主要是定位问题,要找到一个市场上还没有的点,然后把这个点做为自己的定位,比如说王老吉就是不上火。 @亲子时光—李建峰:第一批种子用户如何获取? 冯培华:我们取得第一批用户是周边的人,然后就是线上自然量,还有到论坛去找目标用户,这些都是方法。刚开始每天只有几十,后来几百,再后来上千。 @吴晓君:亲宝宝的盈利模式是广告还是电商平台? 冯培华:我们两个都做,在我看来应用中的电商只是一种流量变量方式,所以,我很实在,哪个变量好,就做哪个。整个产品到现在经历了多久 ,我们做了2年半了吧,12年底起的项目。 @吴晓君:电商平台和京东母婴这类大佬有什么市场区隔吗 冯培华:当然有啊,我们目标是做一个精品店。 @亲子时光—李建峰:请问冯总,你们第一笔资金(天使)是在什么阶段融到的? 冯培华:我们刚开始的钱是自己出的,大概用了一年多吧,这也是我想分享给大家的一个点,就是开始创业一定要控制成本。我们其实到了14年初才完成第一轮。 @吴晓君:一年花了多少钱? 冯培华:不到100万 @亲子时光—李建峰:在你们自有资金阶段,获取单个用户的成本多高? 冯培华:零成本,我们刚开始不花一分钱在这上面。 @吴晓君:一年100万,积累了多少用户,多少用户的时候融到第一轮,估值多少? 冯培华:我们大概是10万DAU左右吧。 @吴晓君:刚开始时候是从杭州开始累计用户吗?有地推吗 冯培华:不是,全国。 儿童安全座椅:冯总,目前母婴电商格局,如宝宝树、蜜芽、贝贝、辣妈帮,还有阿里、京东;对于咱们亲宝宝切入电商,主要是什么核心点? 冯培华:我们主要是把电商当内容来做,不过关于电商的事,我其实也要过一些日子才有感觉,你们知道我没有做过。

文章来源:母婴行业观察微信:muyingguancha




版权声明:转载母婴行业观察的原创文章,需注明文章来源以及作者名称。公众号转载请联系开白小助手(微信号:zhangxiaoxian1015)。违规转载法律必究。


扫描二维码,第一时间获取母婴行业的资讯和动态。
从此和母婴行业观察建立直接联系。

分享至

参与评论

登录后才可以留言!

本栏目文字内容归myguancha.com所有,任何单位及个人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使用。

Copyright © 母婴行业观察 |  京ICP备12043030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