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周四

201910

>

 快讯

  • 森马服饰:2025一季度净利润2亿元,同比下降38%

    4月28日,森马服饰披露一季报,2025年第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30.79亿元,同比下降1.9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14亿元,同比下降38.12%。从资产方面看,公司报告期内,期末资产总计为187.95亿元,应收账款为12.17亿元;现金流量方面,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1.53亿元,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为38.43亿元。


    2025-04-29 21:21
  • 斯凯奇:2025第一季度营收24亿美元,同比增长7.1%

    由于全球贸易政策带来的经济不确定性,斯凯奇撤回了2025财年的业绩指引。尽管撤回业绩指引,但斯凯奇第一季度销售额仍增长了7.1%,达到24.1亿美元,略低于分析师预期的24.3亿美元。第一季度利润从去年同期的2.066亿美元降至2.024亿美元,但每股收益从1.33美元升至1.34美元,高于分析师预期的1.17美元。欧洲、中东和非洲地区销售额增长14%,美洲地区增长8%,而中国市场销售额同比下降16%。


    2025-04-29 21:21
  • 伊利开拓新品类,入局婴儿水

    4月27日,伊利金领冠在长白山举办泉爱宝贝婴儿水新品发布会,发布宝宝专属饮用低钠淡矿水,标志着这家乳业巨头正式进军婴幼儿饮用水领域。据悉,伊利泉爱宝贝婴儿水选用长白山松花泉水源,并采取瞬时高温灭菌工艺、4重微米级过滤系统。值得注意的是,伊利并未将这款婴儿水视作简单的快消品,而是纳入金领冠品牌旗下与奶粉冲泡场景形成强关联,进而对接母婴群体的实际需求。


    2025-04-29 21:21
  • 「泡泡玛特」登顶美国 AppStore 购物榜

    4月25日,泡泡玛特App登顶美国App Store购物榜,这也是该官方应用在购物榜的首次登顶,并一跃成为App Store免费总榜的第四名。(北京日报)

    2025-04-29 21:21
  • 美国电商平台集体提价

    近期特朗普关税政策导致全球贸易紧张局势加剧,商家运营成本上升。据美国媒体4月25日报道,美国亚马逊等电商平台上不少商家已经开始提高商品的售价。根据一家价格分析机构提供的数据,自4月9日以来,美国亚马逊网站上近1000种商品的价格出现明显上涨,涵盖服装、家居用品、电子产品和玩具等多个类别,平均涨价幅度接近30%。包括Temu、希音等多个跨境电商平台均已发布公告称,由于“近期全球贸易规则及关税变动”导致运营成本上升,将从4月25日开始实施价格调整。社交媒体上也有大量美国网友感叹道,一夜之间购物车里的东西都变贵了。 (央视财经)

    2025-04-29 21:21

 母婴行业观察

为什么这些婴童店进入购物中心都失败了?

产业

行行

阅读数: 1427

( 0 )

( 0 )

( 0 )

2016-01-26 08:44

导读:长期以来,婴童商品一直在零售商品的业态组合中处于跑龙套、配角的地位。即便是当下,在一些传统零售实体的商品配置表中,婴童仍然是附着于女性商品的子系,常常成为女性商品的“伴手礼”。
婴童商品在购物中心的异军突起,得益于商业地产过热和传统零售面临转型压力—— 购物中心由于建设开发过热导致的过速增长,形成在全国各级城市甚至延及县级城市过剩状态,千店一面,以及互联网零售的冲击等,正在逐步降低购物中心客流和顾客体验,随之而来的招商压力和坪效降低,于是招商部门盯住了婴童消费这个链条上,期望借助儿童消费的增长,促动与之关联的消费,从而提升购物中心整体效益,挽回颓势。 购物中心试图创造虹吸效应,带动以儿童为中心的“1+2”,甚至“1+4”的家庭消费模式。RET睿意德对全国42个重点城市监测数据显示,儿童业态商业总面积已达到916.1万平方米,在过去五年间增长达538.8%。儿童业态在购物中心占比更是由5%上升至15%,近两年提升尤为显著。 从婴童专营店走进购物中心,意味着不少初创型儿童业态可以省去很大一部分推广成本,也分享购物中心人气资源。 对于一个稍具规模的购物中心来说,儿童业态俨然成为了购物中心之内的“儿童购物中心”,婴童业态组合涵盖了儿童产品经营、儿童自助书店、儿童娱乐、儿童教育培训、儿童职业体验、休闲娱乐、中西餐饮等于一体,甚至布局多个楼层。 尽管相关数据显示近两年儿童业态在购物中心占比由5%上升至15%,提升显著,但那只是相关机构对全国部分重点城市的监测数据。更多的其它城市、尤其是中小城市,很难达到这个比例,小城市甚至不足这个数据的一半。 前不久,笔者在中部的许昌、漯河两个地级市及其下辖若干县级市进行购物中心调研,,发现婴童业态及其组合在当地购物中心经营结构中逐项占比均很小,经营面积占比约4.92%,销售占比约4.2%。 过度关注坪效,忽略虹吸效应 眼下的购物中心大多建设于房地产泡沫期间,坪效成为实体商业的敏感字眼和首要追求。但是对儿童业态来说,成本则成为其沉重负担甚至是经营失败的主因。 一味的以购物中心预期的理论坪效,去考量婴童业态的去存和经营权重,对于双方经营者来说都可能暂时无解。要么让婴童业态轻装上阵、产生整体拉动,要么固守旧态,仍旧一片死寂。这只能二选其一。倘若是后者,那么零售转型的步伐就一定将其远远甩在身后。 雷声大、雨滴小 传统上,单一的婴童店会向顾客提供购物以外更多的增值服务,而购物中心由于其定位和成本桎梏,可能无法提供这些。 在专业经营和专门营销方面,也存在两个问题:人员不足、营销缺位。 婴童业态大多服从购物中心统一进行泛泛管理,在营销方面,由于资源分散,受制于购物中心统一的营销规划,往往成了营销鸡肋,大多只是在三八、六一活跃一下,此后昙花一现,再无芳踪。 因此,婴童业态的专业影响力很难释放出来,导致在整个购物中心的经营结构中雷声大、雨滴稀。 单兵作战,品牌营销意识差 这个问题,普遍存在于婴童的上游企业和流通企业两个环节。 在婴童行业的上游,真正在全国做出理想的强势品牌的几乎没有。稍好的不过是区域性的。 同样,在终端零售领域也没有可循的标尺模版。购物中心、大卖场的婴童业态,一直以来都是散兵游勇、互不交集的经营方式。这样就带来了两个问题,也是两大损失:
1.品牌效应和品牌组合效果胎死腹中。随意的、单一的品牌罗列,而非精心规划的有效的品牌组合,一些购物中心的婴童业态毫无亮点,难以给人以消费冲动和消费信心。 2.业种没有关联,难以产生互动与虹吸效应,无论对自身、对整个购物中心的客流拉动、集客能力的形成都于事无补。
因此,孕婴童业态应改变过去在购物中心单兵作战的方式。 过去,即便在些购物中心,孕婴童业种也是孤立陈列,孤立经营,老死不相往来,招商规划缺乏联动和呼应,化妆品、玩具、孕婴品、童装、儿童乐园、餐饮、图书印象、文体用品等等,你很难让他们自行在互相之间产生一点联想,更何况组成一个婴童军团,并肩作战。 调整租金吧! 无论购物中心再怎么说,地球人都知道,中国购物中心的成功率仅两成,购物中心的日子不好过。这是地产过热的后遗症。惨的是,眼下还面临电商冲击、传统业态转型等压力,可谓群虎环伺。 不管是改变经营现状、加速转型、还是提升集客能力、扎实购物中心立地基础,购物中心都面临着婴童业态的挑剔选择,而不是购物中心去选择婴童业态。 购物中心要像主动征询那几家著名餐饮巨头、超市巨头、百货巨头、娱乐品牌、电影院线一样,去寻求婴童业态的进驻与合作。说穿了,在公平交易的前提下,该看的脸色还得看。 购物中心必须主动调整业态布局,提高儿童业态占比,调整其租金。 强化联动和延伸 首先,购物中心婴童业态要改变过去规模小、分散经营、散漫等客的经营思路,强化联动与融合,着力于业态、资源、价值的开发与延伸,转变单一的婴童零售,把娱乐、教育、零售、体验融为一体,同时进一步在购物中心婴童业态组合中充分考虑娱乐、购物以外的全新体验、教育功能,编织儿童功能性目的性消费和前瞻性消费有机链条,营建才艺教育培训馆、自然科技体验馆、社会职业体验馆等。 儿童体验业态,把培训、影视、餐饮元素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商业价值链条。在一座购中心内,不仅要把孕婴童商品销售、儿童娱乐串在一起,在基本的业态规划和品牌规划方案中,要巧妙的布局儿童职业体验馆、电影院、电玩城、动漫城、美食广场、图书、玩具、儿童培训中心等大面积的业态规模,增强楼层的吸客能力。 同时,营销规划要具备整体意识,在业态布局、陈列经营位置、营业推广方面应将餐饮、影院、女性商品紧密呼应、高度关联、联合促动。 “城中城”、“店中店”业态组合 母婴门店的优势就在于一站式购买的商品提供能力和咨询服务能力,这是大卖场、购物中心孕婴童分散业种的短板。 在购物中心过剩与转型的时代,购物中心内有足够的空间和面积为孕婴童提供营建“业态军团”的条件。孕婴童业态就应该抓住机会,从两个方面充实规模和营销能力:实现关联业态和其他业态的互动、延伸、组团;以主力店形式展开品牌联合组团,实现“品牌成军”。 在业态规划中,注重组团式组合结构,建设覆盖丰富业种功能、密切关联的“店中店”、“城中城”,不仅仅是抱团取暖,更重要的是谋求互动、共享、价值延伸,从而获得简单原始的冷销售以外的效果与效益倍增。这样对购物中心引流、对孕婴童业态自身的吸客能力都是良好的策略。 借鉴母婴店的专业服务 近年来传统商超渠道中的婴幼儿快消品行业已经呈现负增长,而母婴店却呈现发展势头。尼尔森对699个城市的母婴店零售基础性调查显示,全国整体母婴店铺数已经达到近8万家,同比增长18%,连续三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反差? ——消费者认为,母婴店母婴用品齐全、质量有保障以及实物展示是选择母婴店的三大主要原因。 实际上,商超、购物中心内的婴童业态经营不好还有更多原因。 同质化严重。没有自身特点,对儿童和大人均缺乏新鲜感,无法与其他业态达到互补作用,造成租金坪效较低,形成自身在购物中心尴尬的鸡肋地位; 专业服务能力不足。婴童店在婴童类用品上具有更好的一站式购物的概念,同时会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给顾客。而购物中心针对于一个婴童业态来说,无法保障专门的部门和人员集中提供婴童消费的细致服务,而在专业管理、专业营销、专业咨询方面更显粗放与边缘化。这不仅影响到产品自身,也缺乏与顾客的交流、沟通、互动。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购物中心的组织架构、统一管理、婴童商家的费用成本等造成的桎梏。 购物中心内的婴童业态,在实体零售转型的今天,应该有条件去解决掉这个问题。

文章来源:网络




版权声明:转载母婴行业观察的原创文章,需注明文章来源以及作者名称。公众号转载请联系开白小助手(微信号:zhangxiaoxian1015)。违规转载法律必究。


扫描二维码,第一时间获取母婴行业的资讯和动态。
从此和母婴行业观察建立直接联系。

分享至

参与评论

登录后才可以留言!

本栏目文字内容归myguancha.com所有,任何单位及个人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使用。

Copyright © 母婴行业观察 |  京ICP备12043030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