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周四

201910

>

 快讯

  • 税务总局:营养保健食品制造收入同增6.9%

    7月16日,税收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我国银发经济发展呈现三大亮点。从生产制造看,营养保健食品制造销售收入同比增长6.9%,较全国制造业平均增速分别高出1.7个百分点。健康消费增速亮眼,上半年,助行助听产品、老年营养和保健品、健康监测设备销售收入同比分别增长32.2%、30.1%、7.5%。健康消费预防性支出显著增长,反映出健康意识从被动医疗向主动管理转变。(国家税务总局办公厅)

    2025-07-18 10:50
  • 奶酪消费迎来复苏迹象

    在近日举行的第十六届奶业大会“中国奶酪产业发展研讨会”上,凯度消费者指数业务总监廖为新在此次研讨会上分享的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奶酪品类市场销售呈现复苏迹象,渗透率有所上升,但与其他乳制品相比,仍有较多增长空间。截至2025年6月13日,奶酪销售额同比下降幅度已缩小到0.1%,市场渗透率也从2025年3月的28.8%提升至2025年6月的29.2%。(新京报)

    2025-07-18 10:50
  • 天猫健康官宣青少年营养品新商策

    日前,天猫健康保健行业资深专家昭觉透露,母婴、药企、营养品品牌正在加速上天猫健康,布局儿童及青少年营养品赛道。对此,天猫健康加码推出专享新商政策,母婴品牌跨界营养品赛道,将可享受一对一,一日开店等新商专属服务。天猫健康还针对新手、进阶、高阶品牌推出三档新商成长政策,包括50%淘客佣金,20%流量加码等,单店最高可享受150万元经营激励金。

    2025-07-18 10:50
  • 伊利三赴链博会发布品质公约

    7月16日,第三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在北京隆重开幕,作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重要交流平台,本届链博会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650余家企业与机构参展。伊利集团作为中国奶业“链主”企业,已连续三届应邀亮相,并在本届盛会上重磅推出全产业链供应链成果展。开幕当天,伊利携手中国国际商会、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国研网、搜狐网等,共同发布了以伊利为样本的《中国奶业产业链供应链高质量发展战略研究》报告,系统梳理中国奶业的实践成果与发展路径。同时,伊利首创奶业AI互动演讲,以前沿科技手段沉浸式讲述中国牛奶的品质跃迁与产业变革,并联合全球合作伙伴缔结《中国奶业供应链品质公约》。

    2025-07-18 10:50
  • 贝因美:控股股东申请预重整

    贝因美公告,公司控股股东浙江小贝大美控股有限公司于2025年7月16日向金华市中级人民法院提出预重整申请。截至公告披露日,小贝大美控股共持有公司股份132,629,471股,占公司总股本的12.28%。其中,被质押或冻结的股份数量为131,105,171股,占其所持股份比例为98.85%。小贝大美控股的预重整申请尚未被正式受理,小贝大美控股后续实施重整程序,可能导致其在公司的股东权益发生调整。

    2025-07-18 10:50

 母婴行业观察

光明乳业液态奶销售收入下降 市场遭蒙牛伊利挤压

产业

行行

阅读数: 959

( 0 )

( 0 )

( 0 )

2018-03-29 10:11

导读:近日,光明乳业发布了2017年年报。报告期内,光明乳业实现营业收入216.72亿元,同比上升7.25%;实现净利润8.18亿元,同比上升21.15%。

尽管实现了营收、净利润双增长,但记者发现,光明乳业部分产品销售数据有所下滑。财报显示, 2017年,光明乳业液态乳实现收入137.59亿元,同比下降3.74%;酸奶销量为80.93万吨,同比下降5%。

值得注意的是,蒙牛近日也发布了2017年年报。报告期内,蒙牛实现营业收入601.56亿元,同比增长11.9%,实现净利润20.48亿元。

不难发现,蒙牛一年的营业收入已接近光明乳业的3倍,净利润也是光明乳业的两倍多。业内人士指出,光明乳业目前在常温奶业务上,正被乳业双巨头伊利、蒙牛挤压。

子公司业绩亮眼

对于2017年营收、净利润双增长,光明乳业方面向《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这一方面得益于公司一年多来的调整革新,实现了资源集约化管理、产销分离,使得光明乳业2017年资产负债率等关键运营指标都得到进一步优化,费用管控效率不断提升;另一方面,光明乳业的海外子公司新西兰新莱特乳业有限公司再创增量。

2017年,新西兰新莱特实现营业收入41.96亿元,同比增长47.55%;实现净利润2.86亿元,同比增长57.83%。据了解,新西兰新莱特增加了混合罐装生产线,婴儿配方奶粉业务规模扩大。

乳业专家宋亮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光明乳业业绩增长的根本原因是新业务板块的带动作用。所谓的新业务板块分为两大块,第一块是奶粉业务,其中新西兰新莱特贡献最大,新莱特是光明乳业在新西兰的一个代工厂,其代工的品牌主要是澳洲的a2奶粉,而a2奶粉在中国很受消费者欢迎,这导致新莱特业绩大幅增长,进而直接给光明乳业带来了业绩增长;第二块是低温产业,光明乳业在2017年推出了很多低温酸奶产品,高毛利的低温酸奶品类拉动了其整体市场业务。

常温奶业务受挤压

从国内市场来看,酸奶产业已成为乳企争夺的焦点。欧睿数据显示,中国市场2017年的酸奶销售额将首超牛奶,约为1192亿元,预计2020年酸奶销售额将达到1900亿元,在液态乳中占比将超50%。

对于外界较为关注的国内最早常温酸奶品牌之一的莫斯利安的销售情况,光明乳业并未在年报中披露。面对记者的询问,光明乳业在莫斯利安相关问题上也一直保持沉默。而在其2017年年报中,记者发现,政府补助项目里,有一项为莫斯利安项目补贴款,这是该项目里唯一一项针对具体产品的补贴。

有业内人士指出,遭遇成长瓶颈的莫斯利安,正是光明乳业液态乳收入下降的主要原因。

宋亮表示,光明乳业液态乳收入下降主要是常温液态乳销量下降,光明乳业在进行产品结构调整,从常温业务和低温业务并举,转为侧重低温业务,要把常温业务逐步调整掉,因此收入出现下降。

在酸奶业务方面,光明乳业酸奶销量下降主要也在常温酸奶方面,因为在这一市场,其面临着伊利、蒙牛、君乐宝等企业的竞争。特别是伊利、蒙牛发展迅速,挤占了光明乳业的市场。

与对手差距仍大

尽管被称为中国乳业“老三”,但光明乳业与前两大巨头伊利、蒙牛之间的差距仍然很大,且距离并未在缩短。

从营业收入上看,伊利、蒙牛已突破600亿元大关,而光明乳业到2017年,才刚突破200亿元。且跟伊利、蒙牛相比,光明乳业目前还缺少一个销售额过百亿的支撑性单品。

那么,究竟是什么造成了光明乳业与伊利、蒙牛间的差距?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表示,光明乳业由于液态奶业务相对较弱,渠道深度不够,对莫斯利安等明星产品的推动力不够大,因而营收规模一直无法与“第一梯队”的蒙牛、伊利相抗衡。

从渠道深度上来看,目前伊利、蒙牛的渠道已延伸到农村市场,而光明乳业的市场渠道在很多地区还停留在地级市,没有进一步下沉。而且,光明乳业的市场主要局限在华东地区,尤其是上海,2017年光明乳业在上海市场的营业收入为52.23亿元,而国内其他地区营业收入为121.72亿元。

此外,宋亮向记者指出,光明在市场机动性以及应对效率上不如伊利、蒙牛。“虽然伊利、蒙牛都有国有股份,但它们生产管理和营销的自主性非常强,在这方面,光明与伊利、蒙牛间是有一定差距的”。在配置国内外资源的能力上,伊利、蒙牛都能够做到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有效降低产品成本,而光明乳业在资源平衡和应对能力方面较弱,因此原料成本明显比伊利、蒙牛高。


文章来源:国际金融报




版权声明:转载母婴行业观察的原创文章,需注明文章来源以及作者名称。公众号转载请联系开白小助手(微信号:zhangxiaoxian1015)。违规转载法律必究。


扫描二维码,第一时间获取母婴行业的资讯和动态。
从此和母婴行业观察建立直接联系。

分享至

参与评论

登录后才可以留言!

本栏目文字内容归myguancha.com所有,任何单位及个人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使用。

Copyright © 母婴行业观察 |  京ICP备12043030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