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周四

201910

>

 快讯

  • 税务总局:营养保健食品制造收入同增6.9%

    7月16日,税收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我国银发经济发展呈现三大亮点。从生产制造看,营养保健食品制造销售收入同比增长6.9%,较全国制造业平均增速分别高出1.7个百分点。健康消费增速亮眼,上半年,助行助听产品、老年营养和保健品、健康监测设备销售收入同比分别增长32.2%、30.1%、7.5%。健康消费预防性支出显著增长,反映出健康意识从被动医疗向主动管理转变。(国家税务总局办公厅)

    2小时前
  • 奶酪消费迎来复苏迹象

    在近日举行的第十六届奶业大会“中国奶酪产业发展研讨会”上,凯度消费者指数业务总监廖为新在此次研讨会上分享的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奶酪品类市场销售呈现复苏迹象,渗透率有所上升,但与其他乳制品相比,仍有较多增长空间。截至2025年6月13日,奶酪销售额同比下降幅度已缩小到0.1%,市场渗透率也从2025年3月的28.8%提升至2025年6月的29.2%。(新京报)

    2小时前
  • 天猫健康官宣青少年营养品新商策

    日前,天猫健康保健行业资深专家昭觉透露,母婴、药企、营养品品牌正在加速上天猫健康,布局儿童及青少年营养品赛道。对此,天猫健康加码推出专享新商政策,母婴品牌跨界营养品赛道,将可享受一对一,一日开店等新商专属服务。天猫健康还针对新手、进阶、高阶品牌推出三档新商成长政策,包括50%淘客佣金,20%流量加码等,单店最高可享受150万元经营激励金。

    2小时前
  • 伊利三赴链博会发布品质公约

    7月16日,第三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在北京隆重开幕,作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重要交流平台,本届链博会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650余家企业与机构参展。伊利集团作为中国奶业“链主”企业,已连续三届应邀亮相,并在本届盛会上重磅推出全产业链供应链成果展。开幕当天,伊利携手中国国际商会、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国研网、搜狐网等,共同发布了以伊利为样本的《中国奶业产业链供应链高质量发展战略研究》报告,系统梳理中国奶业的实践成果与发展路径。同时,伊利首创奶业AI互动演讲,以前沿科技手段沉浸式讲述中国牛奶的品质跃迁与产业变革,并联合全球合作伙伴缔结《中国奶业供应链品质公约》。

    2小时前
  • 贝因美:控股股东申请预重整

    贝因美公告,公司控股股东浙江小贝大美控股有限公司于2025年7月16日向金华市中级人民法院提出预重整申请。截至公告披露日,小贝大美控股共持有公司股份132,629,471股,占公司总股本的12.28%。其中,被质押或冻结的股份数量为131,105,171股,占其所持股份比例为98.85%。小贝大美控股的预重整申请尚未被正式受理,小贝大美控股后续实施重整程序,可能导致其在公司的股东权益发生调整。

    2小时前

 母婴行业观察

保健品业务增收82%,GNC扛起大旗,“昔日药企一哥”哈药离重回巅峰还有多远?

产业

小五

阅读数: 2088

( 0 )

( 0 )

( 0 )

2024-04-19 10:17

作者:营养品情报


导读:“尔滨”热潮过后,曾在此期间收获“短暂热闹”的哈药六厂及其背后的哈药股份,仍要面临不小的转型压力。


4·1.jpg


保健品业务增收82%

“增收不增利”另有原因


4月10日,哈药股份晒出了2023年“成绩单”。据财报显示,2023年哈药股份实现营业收入154.57亿元,同比增长11.93%。但在营收上涨的同时,集团全年净利润与2022年相比缩水了15.02%,不足4亿元。时隔八年重回“150亿俱乐部”的昔日药企一哥,如今要面对增收不增利的棘手问题。


具体业务表现上,哈药股份主营业务分为医药工业和商业两大板块,2023年集团医药工业板块营收分别为52.7亿元,同比增长18.46%,约占总营收的近34%。该板块按照行业不同又划分为原料药、化学制剂、中药、生物制剂、保健品等细分业务,其中保健品业务营业收入约20.57亿元,同比增长率高达82.13%,已成为板块中仅次于化学制药业务的第二大营收贡献方。


4·2.jpg


毛利率方面,保健品业务的表现同样相对突出。据财报显示,2023年集团保健品业务毛利率为64.72%,较前年上升了5.16个百分点,在细分业务毛利率排名中也相当靠前。


保健品业务的高毛利、高增长,GNC自然是功不可没。在此前哈药股份公布的第三季度财报中,集团也将2023Q3的业绩增长归功于旗下保健品业务毛利率的提升,同时还提到,去年618期间GNC品牌保健食品销售过亿元,同比增长高达109%。


除保健品业务外,生物制药与原料药也有不俗的表现。其中生物制药业务收入20.57亿元,同比增长32.68%,业务规模相对较小的原料药,收入增幅来到了惊人的218.1%。


但与收入增长一同出现的,还有销售推广费用的持续飙升。报告期内,集团销售费用高达23.12亿元,同比增长率为31.8%。同时在非经常性损益项目中,哈药股份2023年的非流动性资产处置损益为583.66万元,2022年该数字则为2.01亿元,该项指标的大幅下降及消费费用的持续上涨,或是集团出现“增收不增利”怪相的主要原因。


“哈药模式”失灵

能否依靠保健品重回巅峰


据公开资料显示,哈药股份前身“哈医药”成立于1991年,并于两年后在上交所“光速”挂牌上市,成为了彼时黑龙江省第一家上市企业,同时也是全国范围内首家上市的医药行业上市企业。


从最初的哈医药,到后来的哈药集团,再到如今哈药股份,三十余年间,集团名称几经更改,哈药旗下“盖中盖”、“三精葡萄糖酸锌”、“三精葡萄糖酸钙”等产品广告也曾一度“霸占”电视屏幕。据公开资料显示,仅2000年一年,哈药股份就砸下了11亿元广告费,并以此拉动了超过80亿元的销售收入。


4·3.png


巨额的广告推广投入下,集团孵化出了消费者耳熟能详的超级单品,而这种“狂轰滥炸”式的营销推广,也被广告营销界总结为“哈药模式”。只不过时过境迁,伴随着网络媒体的兴起,围绕传统媒体开展营销工作的“哈药模式”逐渐失灵,哈药股份的营收能力也随之一同下滑,并最终跌下了“药企一哥”的宝座。


颓势之下,哈药股份也曾尝试了多种方案试图激活增长动力,通过收购GNC切入保健品赛道,正是其中之一。


在「营养品情报」此前发布的内容《GNC健安喜88年沉浮史,发力中国市场能否助其重回巅峰?》中,也曾对GNC的发展路程做过深度拆解。这家成立于1935年,一度贵为全球最大保健品零售商的巨头企业,旗下拥有包括儿童营养、孕妇营养、睡眠改善、体重管理等十几条产品线。2018年2月,哈药股份斥资2.99亿美元认购了GNC发型的29.99万股优先股,一跃成为GNC单一最大股东。


关于收购GNC的原因,彼时的哈药股份曾表示,此次收购意在提升公司品牌形象,充实产品线,但突然出现的疫情彻底打乱了哈药股份的计划,截至2020年5月,GNC在疫情期间被迫关闭了近40%的门店,并在此后不久便向所在地法院提出了破产保护申请。


也正是在这一年,受此“牵连”的哈药股份净亏损达到惊人的10亿规模。


尽管遭遇了“投资踩雷”,但对于“船大难掉头”的哈药股份来说,相比于高端仿制药、创新药业务,通过收购切入保健品行业,已是相对可行的方案之一。2021年,哈药股份成立了哈药健康科技,并将其作为运营保健品业务的主体公司。2023年,该公司营收9.27亿元,同比增长27.97%,同时亏损缩窄43.34%,营收表现整体向好。


与此同时,GNC也在积极与业内头部企业寻求合作,如不久前GNC曾宣布将与诺和新元联手推出全新的益生菌产品。同时加大对抖音、小红书等新媒体平台的品宣投入,将GNC品牌推荐给更多的新生代消费者。


面对164.91亿元的2024年业绩目标,被集团寄予厚望的保健品业务能否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哈药股份离重返“药企一哥”地位还有多远?一切还需等待时间的进一步验证。


文章来源:母婴行业观察




版权声明:转载母婴行业观察的原创文章,需注明文章来源以及作者名称。公众号转载请联系开白小助手(微信号:zhangxiaoxian1015)。违规转载法律必究。


扫描二维码,第一时间获取母婴行业的资讯和动态。
从此和母婴行业观察建立直接联系。

相关推荐

参与评论

登录后才可以留言!

本栏目文字内容归myguancha.com所有,任何单位及个人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使用。

Copyright © 母婴行业观察 |  京ICP备12043030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