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周四

201910

>

 快讯

  • 森马服饰:2025一季度净利润2亿元,同比下降38%

    4月28日,森马服饰披露一季报,2025年第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30.79亿元,同比下降1.9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14亿元,同比下降38.12%。从资产方面看,公司报告期内,期末资产总计为187.95亿元,应收账款为12.17亿元;现金流量方面,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1.53亿元,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为38.43亿元。


    1天前
  • 斯凯奇:2025第一季度营收24亿美元,同比增长7.1%

    由于全球贸易政策带来的经济不确定性,斯凯奇撤回了2025财年的业绩指引。尽管撤回业绩指引,但斯凯奇第一季度销售额仍增长了7.1%,达到24.1亿美元,略低于分析师预期的24.3亿美元。第一季度利润从去年同期的2.066亿美元降至2.024亿美元,但每股收益从1.33美元升至1.34美元,高于分析师预期的1.17美元。欧洲、中东和非洲地区销售额增长14%,美洲地区增长8%,而中国市场销售额同比下降16%。


    1天前
  • 伊利开拓新品类,入局婴儿水

    4月27日,伊利金领冠在长白山举办泉爱宝贝婴儿水新品发布会,发布宝宝专属饮用低钠淡矿水,标志着这家乳业巨头正式进军婴幼儿饮用水领域。据悉,伊利泉爱宝贝婴儿水选用长白山松花泉水源,并采取瞬时高温灭菌工艺、4重微米级过滤系统。值得注意的是,伊利并未将这款婴儿水视作简单的快消品,而是纳入金领冠品牌旗下与奶粉冲泡场景形成强关联,进而对接母婴群体的实际需求。


    1天前
  • 「泡泡玛特」登顶美国 AppStore 购物榜

    4月25日,泡泡玛特App登顶美国App Store购物榜,这也是该官方应用在购物榜的首次登顶,并一跃成为App Store免费总榜的第四名。(北京日报)

    1天前
  • 美国电商平台集体提价

    近期特朗普关税政策导致全球贸易紧张局势加剧,商家运营成本上升。据美国媒体4月25日报道,美国亚马逊等电商平台上不少商家已经开始提高商品的售价。根据一家价格分析机构提供的数据,自4月9日以来,美国亚马逊网站上近1000种商品的价格出现明显上涨,涵盖服装、家居用品、电子产品和玩具等多个类别,平均涨价幅度接近30%。包括Temu、希音等多个跨境电商平台均已发布公告称,由于“近期全球贸易规则及关税变动”导致运营成本上升,将从4月25日开始实施价格调整。社交媒体上也有大量美国网友感叹道,一夜之间购物车里的东西都变贵了。 (央视财经)

    1天前

 母婴行业观察

2023年,奶粉市场“国进洋退”的步伐放缓了?

产业

小五

阅读数: 3671

( 0 )

( 0 )

( 0 )

2023-03-08 11:21

导读:近日,多家外资奶粉品牌公布最新业绩。尽管受新生人口下降等因素影响,2022年国内奶粉大盘持续萎缩,但外资奶粉品牌在华业绩仍实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过去几年奶粉市场“国进洋退”步伐似乎有所放缓,新的竞争格局也逐渐浮出水面。


作者:奶粉关注


“国进洋退”放缓了?


曾几何时,国内奶粉市场一度被外资品牌主导,进口产品成为安全、品质的代名词。但近些年随着监管加强、政策驱动、头部品牌发力以及外部环境的共同影响,国产奶粉加速崛起并实现赶超。


一方面,国产奶粉整体市占率不断提升,欧睿咨询数据披露,2020年国产奶粉市场份额达到53%,市占率首次超过外资品牌,2021年国产奶粉的市场份额已超60%。


另一方面,国产奶粉品牌的话语权越来越强。到2022年,奶粉市场份额前五名分别是飞鹤、伊利、达能、雀巢、君乐宝。在线下母婴店中,国产奶粉的占比也越来越高。贵州一连锁老板曾透露,过去两年贵州卖得最好的是飞鹤、君乐宝、伊利和澳优。


此前有从业者反馈,“国进洋退”的趋势变化比预想中更快。这也为外资奶粉品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部分头部品牌曾一度增长受阻甚至出现业绩下滑趋势,一些实力欠缺的品牌也逐步退出中国市场。


但从去年开始,国产奶粉抢占市场的脚步有所减缓,外资奶粉品牌的业绩也出现复苏。从最新财报看,既有产品高端化带来的显著增长,如2022年雀巢大中华大区婴儿营养业务实现高个位数增长,主要由能恩和启赋贡献核心增长动力;美素佳儿2022年整体实现市场份额6.8%,市场排名已经上升到第5位,明星大单品皇家美素佳儿增长强劲;也有渠道策略驱动下的突出表现,如达能在财报中重点提到,爱他美在国际和国内标签产品市场中的份额都有所扩大;a2在母婴店和线上渠道的市场份额均在扩大,验证了其全渠道策略的显著效果。


市场洗牌,竞争只关乎实力,无关“国产”or“外资”


细究“国进洋退”放缓的原因,主要从两个方面分析:


一是过去几年国产奶粉狂飙突进的高增长到了一定阶段,各大品牌增速放缓,并越发重视生意健康度。


例如过去一年,部分国产品牌主动调整渠道库存,减少各渠道的库存、资金压力,同时使货架产品保持较高的新鲜度。由此,一些企业的业绩也随之产生了波动,在飞鹤、澳优等乳企的财报中均有提到因渠道库存政策引发的业绩下滑,但着眼于长期生意发展,这样的调整是必然之举。此外,过去一年内码制席卷行业,国产品牌率先发力,遏制窜货乱价现象,加装内码的同时部分产品价格调整,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实际销售产生影响,但长远来看是品牌、渠道、消费者三方受益的。


二是外资奶粉品牌也在积极调整自身战略,以适应中国市场的变化。


例如a2早在2021年就大手笔投入资金和行动解决渠道库存问题,这一举措增强了渠道的信心,也为之后的强劲增长打下坚实基础。2022年,a2坚持全渠道布局,不仅重视全国渠道,也同样重视区域渠道建设,针对下沉市场进行更大的渗透,并在高潜力省份优先制定加速增长的新策略,还将线上渠道增长作为战略重点。


除了渠道调整外,品类拓展也是外资奶粉增长的核心推动力。就拿菲仕兰来说,去年通过跨境电商上市美素佳儿羊奶粉,也推出了儿童奶粉系列产品,通过扩容产品线寻找新增量。2022年年底推出聚焦宝宝肠道健康的新品—美素佳儿源悦系列婴幼儿配方奶粉,搭配皇家美素佳儿,进一步增强了品牌的增长动力。


从全局看,在存量竞争日益激烈的婴配粉市场,留下来的都是专业选手。尤其新国标落地以后,行业将进一步加速洗牌,市场也将加速向综合实力更强的头部企业集中。也就是说,谁在科研实力、全产业链建设、渠道布局、品牌营销等全方位实力上做得更好,谁就能抢夺更多市场,无关乎国产还是外资。


2023年,奶粉市场的格局将会如何变化?品牌之间将从哪些维度展开较量?品牌和渠道之间又该如何更好地实现共赢?4月13-14日,杭州,由母婴行业观察主办的“出路·新渠道大会&增长品类大会”重磅来袭,邀你共谋2023年奶粉行业新增长,期待你的到来~


文章来源:母婴行业观察




版权声明:转载母婴行业观察的原创文章,需注明文章来源以及作者名称。公众号转载请联系开白小助手(微信号:zhangxiaoxian1015)。违规转载法律必究。


扫描二维码,第一时间获取母婴行业的资讯和动态。
从此和母婴行业观察建立直接联系。

参与评论

登录后才可以留言!

本栏目文字内容归myguancha.com所有,任何单位及个人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使用。

Copyright © 母婴行业观察 |  京ICP备12043030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