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周四

201910

>

 快讯

  • 森马服饰:2025一季度净利润2亿元,同比下降38%

    4月28日,森马服饰披露一季报,2025年第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30.79亿元,同比下降1.9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14亿元,同比下降38.12%。从资产方面看,公司报告期内,期末资产总计为187.95亿元,应收账款为12.17亿元;现金流量方面,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1.53亿元,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为38.43亿元。


    2天前
  • 斯凯奇:2025第一季度营收24亿美元,同比增长7.1%

    由于全球贸易政策带来的经济不确定性,斯凯奇撤回了2025财年的业绩指引。尽管撤回业绩指引,但斯凯奇第一季度销售额仍增长了7.1%,达到24.1亿美元,略低于分析师预期的24.3亿美元。第一季度利润从去年同期的2.066亿美元降至2.024亿美元,但每股收益从1.33美元升至1.34美元,高于分析师预期的1.17美元。欧洲、中东和非洲地区销售额增长14%,美洲地区增长8%,而中国市场销售额同比下降16%。


    2天前
  • 伊利开拓新品类,入局婴儿水

    4月27日,伊利金领冠在长白山举办泉爱宝贝婴儿水新品发布会,发布宝宝专属饮用低钠淡矿水,标志着这家乳业巨头正式进军婴幼儿饮用水领域。据悉,伊利泉爱宝贝婴儿水选用长白山松花泉水源,并采取瞬时高温灭菌工艺、4重微米级过滤系统。值得注意的是,伊利并未将这款婴儿水视作简单的快消品,而是纳入金领冠品牌旗下与奶粉冲泡场景形成强关联,进而对接母婴群体的实际需求。


    2天前
  • 「泡泡玛特」登顶美国 AppStore 购物榜

    4月25日,泡泡玛特App登顶美国App Store购物榜,这也是该官方应用在购物榜的首次登顶,并一跃成为App Store免费总榜的第四名。(北京日报)

    2天前
  • 美国电商平台集体提价

    近期特朗普关税政策导致全球贸易紧张局势加剧,商家运营成本上升。据美国媒体4月25日报道,美国亚马逊等电商平台上不少商家已经开始提高商品的售价。根据一家价格分析机构提供的数据,自4月9日以来,美国亚马逊网站上近1000种商品的价格出现明显上涨,涵盖服装、家居用品、电子产品和玩具等多个类别,平均涨价幅度接近30%。包括Temu、希音等多个跨境电商平台均已发布公告称,由于“近期全球贸易规则及关税变动”导致运营成本上升,将从4月25日开始实施价格调整。社交媒体上也有大量美国网友感叹道,一夜之间购物车里的东西都变贵了。 (央视财经)

    2天前

 母婴行业观察

母亲节鲜炖燕窝销量暴涨,被“贵妇”吃上市的「燕之屋」棋落何处?

产业

小小刀

阅读数: 1810

( 0 )

( 0 )

( 0 )

2024-05-17 10:40

导读:上游产量的激增叠加现代工艺的加持,燕窝这一昔日稀缺珍品如今已逐渐成为中高产家庭日常消费品。根据京东消费及产业发展研究院发布的《母亲节消费观察》,在今年的母亲节,传统保健品成为消费者的心头好,其中鲜炖燕窝的成交额同比增长超40%。


品类热度持续攀升,市场潜力充分释放,从业者应如何透视市场、抢占赛道?本篇内容,「营养品情报」将聚焦于燕窝领域的头部品牌「燕之屋」,与大家一起探寻燕窝在保健食品行业的发展现状、品类痛点与增长机会。


1715913251762.jpg


十三年闯关五次

终成“燕窝第一股”


燕窝即几种雨燕和金丝燕通过其唾液与其他物质混合所筑成的巢穴,它属于药食同源类的高端滋补品,具有滋阴润燥、益气补血、美容养颜等功效,一直以来深受女性群体的追捧,也因此,吸引了一众品牌企业加速入局,这其中,行业领跑者燕之屋的发展备受关注。


将时间拉回到上世纪80年代,1989年,燕之屋创始人黄健放弃中学老师的“铁饭碗”,入职韩资企业,在任职期间常往返于马来西亚,借此机遇,他发现了燕窝这个还未在中国兴起的巨大蓝海市场。


1997年,黄健回国创立燕窝公司「双丹马」,于2002年将公司名改为“燕之屋”,并在厦门开出第一家燕窝专卖店,截至目前,燕之屋坐拥超700家门店。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按2022年零售额计算,燕之屋是中国溯源燕窝市场最大的燕窝产品公司,市场份额为14.0%。


然而,即便是一路高歌猛进的燕之屋也在迈向“燕窝第一股”的路上多次撞上南墙。据悉,燕之屋曾在13年间连续5次冲击IPO,最终于2023年12月才在港交所挂牌交易。


纵观其上市之路,可谓是波折重重。


早在2011年,燕之屋就开始了赴港上市的准备。然而,同年发生的亚硝酸盐含量超标几十倍的“毒血燕”事件让燕之屋的品牌形象受损,其门店数量从500余家骤降至100余家,首次上市计划全盘覆灭。


与燕之屋一同遭遇灭顶之灾的还有整个燕窝市场,国燕委数据显示,中国燕窝行业销售规模从2011年的65亿元开始下滑,在 2013年短暂回升至60.5亿元之后再无明显增长。


直至2017年,燕窝市场才逐渐回温。于是,沉淀两年之后的燕之屋再次赴港上市,但或许由于其未在香港取得经营燕窝的资质,“二进宫”依然铩羽而归。


两次赴港上市失败后,燕之屋将目光放在了A股。然而,2022年9月,面对证监会近两万字反馈意见和57条追问,其中包括要求公司说明燕窝营养价值权威出处的考题,燕之屋选择默默离开了考场。


两个月后,燕之屋再次递交上市辅导备案材料,重启A股上市,但一直杳无音讯。直至2023年12月,燕之屋终于历时十三年完成了其赴港上市的美梦。


也正是透过其困难重重的上市经历,可以窥见目前燕窝产品在市场上面临着的困局。其一,从品类本身来看,燕窝的实际功效一直缺乏充足的研究成果证明,其备受吹捧的明星成分“唾液酸”,人类肝脏就能够自给自足;其二,从产品层面来看,燕窝产品在创新上也一直未见突破性进展,从干燕窝到鲜炖,更多局限在产品形式的创新上,这其中的发挥空间是相对有限的。


市场需求持续扩容

产品研发成痛点


据公开资料显示,中国是燕窝最大的消费市场,占全球消费份额的百分之八十。


燕之屋作为国内“燕窝第一股”,在上市后发布的首份财报中显示,2023年其总营收高达19.64亿元。虽营收乍看亮眼,但实际净利润却并不算高。并且这种情况并非偶发,2020年-2022年,燕之屋的每年的收入都高达十几亿,但其对应的净利润最高的年份也仅有2.06亿元。


究其原因,或许可以归因于其“以流量打天下”的商业策略。招股书显示,2020年-2022年及2023年前五个月,燕之屋的广告及推广费分别为2.36亿元、2.69亿元、3.26亿元、1.25亿元。“豪掷千金”邀请刘嘉玲、赵丽颖、巩俐等重量级女星作为代言人,同时还入驻全国各地知名商圈、商场等流量聚集地,狂刷品牌“存在感”。和营销投入相比,燕之屋的研发显得“相形见绌”。2020年-2022年燕之屋的研发开支仅在两千万上下。


重营销轻研发的打法下,燕之屋又是否能够在逐渐“白热化”的牌局中站稳脚跟?从市场格局来看,无论是初出茅庐的「小仙炖」还是老字号「同仁堂」等都已在这一赛道加码布局。如后起之秀「小仙炖」已先后完成5轮融资,并自2017年起连续六年强势登顶全国鲜炖燕窝销量第一的宝座。


《2022-2028中国燕窝市场现状研究分析与发展前景预测报告》数据显示,预计2025年中国燕窝市场规模将超过千亿元。总的来看,此赛道虽市场增量不断,但从业者面临的挑战还有很多,例如,不仅仅要解决原料本身功效不明确、可替代性强以及产品创新度不够等诸多问题,还要持续夯实自身壁垒以抵御更多实力强劲的竞赛者。


可以说,随着滋补类营养品不断占据大众视野,燕窝行业的机遇与挑战并存,降低营销力度、加大产品研发投入,找准方向打造差异化产品或是燕窝品牌把路越走越宽的机会所在。


文章来源:母婴行业观察




版权声明:转载母婴行业观察的原创文章,需注明文章来源以及作者名称。公众号转载请联系开白小助手(微信号:zhangxiaoxian1015)。违规转载法律必究。


扫描二维码,第一时间获取母婴行业的资讯和动态。
从此和母婴行业观察建立直接联系。

相关推荐

参与评论

登录后才可以留言!

本栏目文字内容归myguancha.com所有,任何单位及个人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使用。

Copyright © 母婴行业观察 |  京ICP备12043030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