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
 母婴行业观察

 热文

母婴日报 | 孩子王线上APP覆盖海南地区;天猫国际发布双11母婴、营养健康行业现货首日成交榜;又一外资奶粉宣布进军中国市场
2025-10-24 18:44

新东方们,集体盯上老年人
2025-10-20 11:48

1亿用户、千元月充!银发短剧攻占爸妈手机?
2025-11-12 20:29
央企也卷不动?康养行业陷入“赔本赚吆喝”困局
作者/老年行业观察
导读:10月24日,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的一则转让公告显示,华润置地拟挂牌出售润地康养(深圳)产业发展有限公司100%股权。这家注册资本10亿元、业务涵盖养老投资与服务的公司,曾是华润进军银发经济的核心平台。如今,它即将易主,标志着华润近十年的康养业务正走到终点。

2016年,华润置地开始布局康养业务,通过自营、收购、合作快速扩张,打造“悦年华”品牌,一度布局十余城、床位过万。但快速扩张的背后,是战略层面的误判。华润置地董事会主席李欣曾坦言:“当时很热门,置地没太多考虑就买了。买完之后才发现,地产和康养的商业逻辑完全不同,就不是我们这些泥瓦匠能干的。”
事实上,华润的困境并非孤例,整个行业都在经历阵痛。企查查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国养老机构相关企业注册量仅为681家,比2019年下降约76%。早期入局的山屿海集团曾宣称布局70余个康养基地,最终却因资金链断裂涉嫌非法集资被立案调查,类似同样暴雷的康养项目还有夕阳红公寓、舜辰老年公寓等。一边是2023年康养经济规模达8万亿元的热闹表象,一边是多数企业的生存困境,这种反差早已成了行业常态。
为何这个看似前景广阔的赛道,如今却让包括央企在内的参与者纷纷选择退出?最直接的原因是养老机构难赚钱,根据《北京市养老机构行业发展报告》,全市养老机构平均入住率仅为45%,而行业共识是,普惠型机构需要60%的入住率才能实现收支平衡。
这意味着,超过半数的机构长期处于亏损状态。为了生存,机构之间甚至打起了价格战,行业“内卷”严重。其次,消费者支付能力弱是另一大制约因素。民政部调查显示,在有入住意愿的老年人中,仅15.8%能承受每月3000元以上费用,近半数人只能接受1000元以下标准。这种有限的支付意愿与持续上涨的运营成本形成鲜明对比,人工成本已占养老机构总收入的近50%,物业成本也较十年前翻了三倍。

(悦年华)
作为一个典型的重资产、长周期的行业,前期的高投入更是让现金流难以保障。一位业内人士指出:“养老服务业要实现盈利,必须依靠长期护理保险或民政补贴等支付端的突破。”
而市场供需错配也是另一大因素,虽然中国有超3.1亿老年人,但养老机构的真实客群主要是失能和半失能老人。数据显示,北京市养老机构中,80岁以上及不能完全自理的老人占比高达91.57%。
这意味着,面向活力老人的高端养老社区,实际上面临着有效需求不足的困境。华润的退出,似乎在表明依靠资本热情和盲目扩张的养老地产模式已经失效。行业真正需要的是精准的客群定位、专业的服务能力和极致的成本控制。
文章来源:母婴行业观察
版权声明:转载母婴行业观察的原创文章,需注明文章来源以及作者名称。公众号转载请联系开白小助手(微信号:zhangxiaoxian1015)。违规转载法律必究。
扫描二维码,第一时间获取母婴行业的资讯和动态。
从此和母婴行业观察建立直接联系。
相关推荐
本栏目文字内容归myguancha.com所有,任何单位及个人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使用。
Copyright © 母婴行业观察 |  京ICP备12043030号-6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