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周四

201910

>

 快讯

  • 伊利新西兰业务上半年收入增长16%

    伊利旗下的Westland Milk(威士兰乳业)和Oceania Dairy(大洋洲乳业)两家新西兰公司上半年未经审计的数据显示,期内合计收入同比增长16%,税前利润也增长了12%。公司预计,到2026年两家公司的盈利能力将继续攀升。(Inside FMCG、小食代)

    15小时前
  • 耐克×乐高推出联名新产品

    耐克×乐高推出联名新产品,其中包括一款以乐高经典黄色为主色的7号比赛用篮球,以及活泼亮眼的黄色T恤。这些新品于2025年8月2日正式发售,覆盖了穿搭、运动与日常多重需求。(酷玩潮)

    15小时前
  • 泡泡玛特与优衣库达成合作

    8月13日,泡泡玛特通过官方微博宣布,其旗下热门IP角色LABUBU和ZIMOMO将于优衣库服装联名,双方合作推出的联名系列UT将于8月22日正式发售。(泡泡玛特)

    15小时前
  • 爱婴室上海新开一店

    8月12日,爱婴室宣布其上海巴黎春天浦建店将于2025年8月15日至8月17日盛大开业。该新店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浦建路118号巴黎春天三层102号商铺。为迎接新店开业,爱婴室推出多项优惠活动,包括孕妈进店可获赠好礼,以及针对不同商品类别的满减促销。(爱婴室官方)

    15小时前
  • 帮宝适发布全球首款护臀级纸尿裤一级帮

    8月12日,全球知名婴儿护理品牌帮宝适,携手央视网、中轻纸品检验认证有限公司及全球权威皮肤专家,在京隆重发布帮宝适全球首款护臀级纸尿裤一级帮,同时宣布帮宝适“护臀研究中心”正式成立。

    15小时前

 母婴行业观察

拆解“低价战”中涌现的线下新渠道:折扣店

产业

小五

阅读数: 2933

( 0 )

( 0 )

( 0 )

2023-07-20 10:07

作者:团长商业情报


导读:随着流量红利见顶,各电商平台竞争加剧,以及疫情后大众消费力、消费习惯的变化,低价战愈演愈烈。其实不止线上,在线下,低价同样是吸引消费者的强有力“法宝”。折扣店的兴起也就毫不意外。


目前,折扣店头部玩家好特卖的直营店铺已经超500家,而嗨特购今年计划将门店开到1000家,还有相关投资人预估,明后年,折扣店赛道将会出现一批万店品牌。同时,折扣店赛道近几年还迎来了一波小的融资潮,从2021年至今,超10家折扣店品牌获得了多轮融资。


逆势增长的线下新渠道


受线上电商、社区团购等其他渠道冲击,以及前几年疫情对实体店铺的影响,传统商超的闭店潮加速来袭。以沃尔玛为例,有统计称,2020年至2022年,沃尔玛分别关闭了11、31、21家门店,甚至还包括沃尔玛在中国市场开设的第一家店铺:广东深圳洪湖店;而家乐福也差不多3年时间关闭了80多家店铺。


与传统商超不同的是,折扣店、会员超市等线下零售渠道呈现出稳步甚至快速增长的态势,尤其是折扣店模式,不仅有新晋品牌入局,盒马、永辉超市、苏宁等传统商超和会员超市玩家也纷纷参与其中。据中研普华研究院预测,折扣店会是未来10年发展最快的业态,复合增长率为5.6%。


从主要的折扣店品牌角度来看,相当多的玩家都还处在迅速扩张阶段。


已在全国32个城市开出500多家门店的好特卖在今年4月正式开放加盟,计划今年覆盖超100个城市。同样以临期尾货切入折扣店赛道的嗨特购目前已经开设了超200家实体门店,并且早在2022年9月就开放加盟,还计划在2023年底将其名下门店数量扩充至1000家。


零食折扣店“零食很忙”开设的门店数量已经超过3000家,仅2022年一年的业绩就超过50亿元。同样专注于折扣零食的零食优选的门店数量也扩张至约1000家。


4·1.jpg


迅速扩张的折扣店品牌还有巡物社、折扣超市品牌小象生活、奥特乐、折扣牛等。像巡物社今年新店的开设速度已经从每月的新增5家门店,逐渐扩大到每月新开30—50家门店,门店总数量近200家。奥特乐在去年年底就已经落地了90家门店,并在今年开启了全国化的布局,计划在2023年再新建超200家门店。小象生活和折扣牛的门店数量也先后突破70家。


卷低价最终卷的是供应链


其实折扣店并非是零售行业最近才有的新兴模式,例如成立于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唐吉诃德最初就是凭借品牌尾货和临期食品慢慢扩张,到目前在全球已经拥有了超600家门店;再比如奥特莱斯这种诞生自美国的工厂直销、品牌折扣模式进入中国也已经超过20年。


随着社会消费环境的变化和销售渠道的变革,折扣店再一次站到了风口上。具体来说,受疫情影响,消费者更趋于理性,越发追求性价比,折扣店成为了越来越多人“薅羊毛”的好去处;另外,随着线上流量红利逐渐消失,商家流量获取成本逐渐增高,不少品牌再一次将目光瞄准线下。


大部分折扣店是依靠临期商品和尾货商品这类低价商品崛起的。折扣店之所以可以获得比传统商超甚至线上电商更低价格的商品,主要是因为折扣店直接和上游厂商合作,减去了中间环节的费用,并且大规模采购、货到付款的0账期模式使得折扣店的采购成本进一步被压缩。


而能够做大做久的折扣店基本上都具备足够强的供应链运营能力来支撑低价销售体系。例如好特卖,每年进入好特卖仓库的SKU约10万个,每家好特卖门店最多承载千余个SKU,通过好特卖搭建的数字化系统,实现了更高效的SKU分配。运营核心是选择用品类结构稳定性代替SKU稳定性,即不固定品牌只保持品类的恒定。


4·2.jpg


向前回溯到供应链端,好特卖要汇集其10万个不断滚动的SKU并不容易。一方面,好特卖建设了一只上百人的买手队伍,负责收集提报商品信息,以及和品牌方沟通了解货源和库存情况;同时,好特卖将其研发团队同步扩大,利用算法更好地“捕获”临期产品;另一方面,好特卖也在寻找品牌的“库存剩余”和“产能剩余”,还尝试用品牌的产能剩余来做好特卖的联名和定制。


再比如巡物社,全部货品由80%的固定标准化产品和20%的临期尾货等非固定类产品构成,其中,标准化产品包括自营品牌和与品牌合作的商品。此外,基于各个门店的具体销售情况,巡物社会再进行各个门店货品分配的优化。


没有永远的“好渠道”?


虽然低价对于消费者有非常高的吸引力,但并不意味着有这张“王牌”的折扣店可以高枕无忧,其发展背后,隐藏着许多危机。


首先,货源的不稳定性是折扣店必须要面对的问题,摆脱疫情影响后,品牌的库存周转率提升,尾货和临期产品相对减少了很多,折扣店行业也迎来了第一波洗牌。


其次,一些布局在一二线城市的折扣店开始尝试会员制模式,但是不少消费者对此并不买账,甚至产生了反感情绪。同时由于折扣店商品的不固定性,用户粘性并不高,并且随着折扣店数量增多,其中一些还在进一步增加自营产品的比例,消费者对于折扣店的兴趣也在逐渐下降。


4·3.jpg


任何一个渠道都不能永远占据优势,比如之前的商超、电商、会员店、便利店等,都有兴盛和衰退的时候。其实,用户需求是多样化的,不同渠道满足的是不同用户群体的需求。这也是为什么有些渠道选择融合其他渠道进行业态变革和优化的原因,例如会员店和折扣店的融合,线下零售和线上零售的融合。


文章来源:母婴行业观察




版权声明:转载母婴行业观察的原创文章,需注明文章来源以及作者名称。公众号转载请联系开白小助手(微信号:zhangxiaoxian1015)。违规转载法律必究。


扫描二维码,第一时间获取母婴行业的资讯和动态。
从此和母婴行业观察建立直接联系。

参与评论

登录后才可以留言!

本栏目文字内容归myguancha.com所有,任何单位及个人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使用。

Copyright © 母婴行业观察 |  京ICP备12043030号-6